衛福部健保署,2017年祭出6大策略,累計編列400多億的經費,就是為了落實「輕症到基層院所,急重症才到大醫院求診」的分級醫療精神。但健保會近期發現,政策上路6年卻有5大問題需要檢討改善。
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劉林義指出,「因為2021年可能有三級警戒,會導致它的下轉件數,會跟總就醫件數一樣,下降的幅度都比較大,是不是因為這樣受到影響。」
這5大問題分別是轉診沒明顯改變、下轉案件占不到1成5、轉診支付誘因設計不合理、慢性病人下轉到診所,停留天數縮短,以及區域級以上醫院,初級照護率降幅不大。
醫改會表示,這顯示即使到大醫院看診,候診時間比較久,但民眾仍願意等,建議健保署應該通盤檢討。
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認為,「如果不通盤檢討來對症下藥,恐怕即便是部分負擔新制上路,對於分級醫療成效推動其實還是很有限,全看健保署有沒有決心與魄力要去做。」
分級醫療成效有限,也反映在急診壅塞。
統計急診停留超過24小時件數占比,從2020年的2.32%,上升到2022年的2.56%,到了今(2023)年第1季甚至突破3%。
台灣急診醫學會分析,今年民眾就醫需求恢復,卻碰上西醫基層診所,假日開診家數不增反降,民眾找不到診所就可能衝急診。
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,「假設員工可以來上班,要付出的薪水很高喔,譬如說你可能要付2倍的薪資。這種事情都導致基層醫療院所,沒有辦法去負擔那麼多的薪資付出,所以他們寧可禮拜六、禮拜天休診。」
基層醫師建議,健保署應該檢討急診分流,和配套措施運作問題,才能讓分級醫療達到實質效益。
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88%86%E7%B4%9A%E9%86%AB%E7%99%82%E4%B8%8A%E8%B7%AF6%E5%B9%B4-%E5%81%A5
離婚證人
留言列表